互联网(Intemet,因特网)作为现代社会中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已经成为人与人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的纽带。互联网的出现给信息带来了强大而有力的传播途径,大大缩短的信息的发布和接收的时间,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甚至,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在网络上达成交易,大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互联网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促进社会信息化,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现在的社会发展,对于互联网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依赖程度。
然而,互联网虽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成熟的应用,但这些内容与应用仅仅是针对人与人这个特定的领域并且是虚拟的,那么人与人、物与物、物与人之间是不是也能有这样一种对话工具并且反映真实的物理世界呢?基于这样的思路和启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就已进行了先期的研究探索。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IoT)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物联网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世界的计算机及通信科技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二是物质生产科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物质之间产生相互联系的条件成熟,没有瓶颈。那么,物联网的概念是如何被提出的呢?
1995年,比尔·盖茨在所著的《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及了物联网的概念。只是当时受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发展的限制,并未引起注意。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有学者提出:“传感网络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主动进行交换。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根据ITU的描述,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续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
2009年,经奥巴马总统批准,美国将物联网和新能源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重点,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也牵动了物联网的加速发展。